李宗响 中醫師

李宗响 中醫師

註冊中醫師編號︰ 009465
Li Chung Heung, Sphinx
Registered CMP No. 009465

【主治】

腸胃

【專業資格】

南京中醫藥大學學士學位

胃病三分治療七分養

香港作為一國際化的現代大都市,生活節奏快、工作壓力大,香港人為了適應這種高壓的生活及工作環境,生活習慣以及情緒上難免有所影響。而地處嶺南沿海的香港,春夏時天氣炎熱潮濕,而秋冬兩季又相對短暫,造成香港人在飲食上有所偏嗜。這些特點均容易誘發胃腸道的病變。
胃病泛指腸胃病,即是胃腸道病變的俗稱,為各種胃部及其以下消化道的病變。常見的腸胃病有急慢性炎症、消化道潰瘍、胃腸息肉等。胃炎是指胃粘膜炎症,導致胃炎的主要原因多由幽門螺旋桿菌(H. Pylori)感染、飲食刺激不潔的食物,或服用非甾體消炎藥(NSAIDs)如阿士 匹靈。由於胃部的黏膜因受到刺激而被破壞,出現發炎的情況,因此臨床上可 見上腹部的疼痛、胃脹及胃氣;腸炎可因各種感染,也可因過敏或變態反應所 致,臨床常見消化不良、腹痛、腹瀉,甚至黏液便或水樣便;消化道潰瘍是指 胃或十二指腸黏膜內壁的破損,長期的消化道潰瘍容易演變成消化道出血及穿 孔而引發急腹症;胃腸息肉可分為「增生性息肉」與「腺瘤性息肉」兩大類。 前者惡變機率非常低,多因反復炎症導致,後者惡變機率較大。
胃腸部的疾病在中醫理論中多責之脾胃。脾為後天之本,主運化水穀(食物精微)、主四肢肌肉,喜溫燥惡寒濕;胃為多氣多血之腑,喜潤惡燥,兩者相結合完善了我們人體的消化功能,一旦脾胃的功能失調,或者結構出現異常,就容易出現脾胃病。中醫防治脾胃病有著長遠的歷史,從漢末醫聖張仲景的著作《金匱要略》提出「四季脾旺不受邪」,到金元時期著名醫家李東桓曾在著作《脾胃論》中提出:「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也。」可見歷代中醫對脾胃病除了治療,調養脾胃、未病先防,才是使腸胃安然無恙的良策。
中醫治療脾胃病,以順應脾胃的生理特點為主,再通過審證求因以辨證論治。因外受邪氣(如寒邪、濕邪)導致的胃病,以祛邪為主;因體質虛弱而致病者,以養正為主;虛實夾雜的胃病,需要標本兼顧,虛實並治。治療脾胃病是發病後的補救措施,調養脾胃則是在發病前的預防,以及發病後幫助脾胃功能恢復最重要的環節。
調養脾胃可歸納為四大原則: 第一:避風寒。隨著天氣的轉變,及時增添衣物能防治很多疾病的發生。中醫理論中,風寒之邪容易直接侵犯人體的脾胃中焦,導致胃痛、腹瀉等疾病。
第二:節飲食。飲食問題和脾胃病變息息相關,如前文所述,香港人因各種因素導致在飲食上有所偏嗜。很多人喜歡吃冰冷、煎炸、甚至辛辣的食物,並且因為工作或應酬的關係,飲酒抽煙之人不在少數。因此飲食要有節制,中醫提倡的戒口並不是一刀切的永遠不碰,而是不能恣意所欲、毫無節制地進食這類食物,少量偶爾地進食這類食物並無大礙。當然煙酒一類的能禁則禁,因 其百無一利(包括紅酒)。節飲食也可包含飲食清潔,吃進肚子的食物要乾淨衛生,徹底煮熟後才進食。這可防止寄生蟲感染以及急性的胃腸道炎症。
第三,暢情志。生活成本上升、工作壓力大,使得香港人容易患上心理疾患。長期的心理問題會逐漸演變成生理上的問題,情志對於脾胃影響中⻄均有所記載。⻄醫上有「壓力性胃痛」、「情緒障礙性胃腸功能紊亂」及「腸易激綜合症」等疾病,中醫則從肝與脾相剋的角度來闡述情緒對脾胃病的影響。肝主疏泄,惱怒生氣會使肝疏泄太過,抑鬱悲傷則會使肝氣鬱結。肝在五行上屬 木,對屬土的脾有著制約的作用,無論是疏泄太過,或者肝氣鬱結兩大類的情緒問題,都會影響胃腸道的功能,從而誘發胃腸疾病。
第四,慎起居。2017年諾貝爾生理及醫學獎授予發現控制晝夜節律的分子 機制,這證明了入睡時間要在晚上10點到11點之間。作為國際大都市的香港, 夜生活相當普遍,伴隨夜生活的當然就是吃喝玩樂,這對脾胃造成很大的負 擔。起居作息有時,才能使得身體有足夠的時間進行修復,防治包括脾胃病的 各種疾病。所謂「胃病三分治療七分養」,除了上述養護脾胃方法,還可以通過藥膳及針灸來治療條例脾胃,一旦出現了脾胃疾病,則要及時求醫,防止疾病進一步的惡化。
上醫堂 李宗响中醫師